病因与病机
天时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的反常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六气随春、夏、秋、冬四季有规律地变化,起到化育万物的作用。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亦即《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的道理。所以,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不会使人致病的,故称为六气,即言六种正常的气候。当六气反常,超过人体适应和抗御能力,并侵犯人体引致疾病时,则称为六淫。淫者,邪也,甚也,有侵淫之意,即淫邪。六淫既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六淫在中医病因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病因中,六淫不仅仅是一个气候变化失常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致病邪气的概念,并且是一切外感病邪的总称,所以又称之为"六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六淫所致的疾病,主要是外感病,是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只是六淫病邪的致病与时令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已,所以有"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之说(《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风温篇序》)。例如伤寒六经病的中风、伤寒和温热病的暑温、暑风、湿温等疾病,就其证候表现和疾病演变来看,是难以用风、寒、暑、湿等单纯的反常气候因素来加以解释的,实际上是风、寒、暑、湿病邪在起著作用。而且上述这些疾病又是具有传染和流行性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六淫病邪甚至包涵了邪毒致病的因素在内。所以吴又可说: "夫寒热温凉,为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睛,春寒因多雨,亦天地之常事,未必致疫也。"(《温疫论?原病》)因此,六淫实际是包括气候失常、季节变化、外感病邪乃至大气变化等致病因素在内的总概念,是多种外因性致病因素的总称。也是所有外邪包括戾气、疫毒和所有外感疾病属性分类的划分。一切外邪和外感疾病离开六淫的属性,无论对于病邪的认识和疾病的辨证治疗,将难以入手。不过,六淫致病往往是与时令气候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淫致病的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季节性,乃至地区性;二是有一定的致病途径和比较固定的病变部位,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肤内侵,或自上而受,或从下先伤,或以肺胃为主,或以脾胃为重,或逞入厥阴心肝等;三是为病有一定传变次第,一般多始于皮毛肌表,逐渐传入经络脏腑,即自表入里,由浅而深:四是相兼为病与互相转化,如风寒、寒湿、暑湿,湿热之相兼为病,寒邪郁伏可以化热,暑湿含化可以化燥化火,热极可以化火生风等。另外,由于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失调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的病理变化,一般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等 ......

 

原因与发病

一般说,病因的特性决定发病的特点、性质和类型。六淫邪气多由外感,发病急骤,病程较短,风寒暑湿燥火分别引起风寒暑湿燥火之证。感受疫病邪气,则发病暴急,多相互染易,形成流行性。内伤情志、劳倦等,则发病缓慢,病程长,常以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亏损为发病特点。可见致病原因与发病之间关系密切。

感邪轻重与受邪部位不同,其发病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感邪轻则病轻,感邪重则病重,表里两部同时受邪者,称为"两感",其发病表现、传变转归都较严重。不仅如此,受邪部位不同,其发病也大不一样。同一寒邪,外束肤表,发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的表实证;直中三阴,发为下利、肢厥、脉微的里虚寒证。《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之中人也,……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气往来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庸,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邪在胃,则病肌肉痛,……"热中善饥,……寒中肠鸣腹痛……。邪在肾,则病骨痛,l28阴痹 阴痹者按之而不得 ......

运气与发病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探讨自然界天时气候变化与发病、预防及临床治疗关系的一种学说,其主要内容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结合古代的天又、历算等各方面知识,作为推测气候变化的依据。五运六气学说,最早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至真要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等七篇,亦即一般所谓的运气七篇。这一学说是在天人相应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运气学说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已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成为六淫致病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发病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干支在五运六气中的运用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简称。天干与地支配合,就叫做甲子。甲子在五运六气学说里是一种代表符号。《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意即天气在上始于甲,地气在下始于子,甲子互相配合,就能定出六十年的岁气,岁气确定之后,就可以推算六气早晚始终的时期。 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以阴阳来分,单数为阳,即甲丙戊庚壬为阳;双数为阴,即乙丁己辛癸为阴。以五行来分,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但在五运的变化上,要把这十个天干的阴阳重新配合而有其另外的属性,这就叫做天干化五运。所谓化,就是变化,这就是说天干在五运的变化中,还具有另外的属性,而不能以未经变化的五行属性来运用它。天千化生五运的结果是:凡是天干逢甲逢己之年,大运便是土运;逢乙逢庚之年,大运便是金运;逢丙逢辛之年;大运便是水运;逢丁逢壬之年,大运便是木运;逢戊逢癸之年,大运便是火运。天干化五运,一般简称为: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这是根据五气经天的位置来确定的。

地支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以阴阳来分,单效为阳,即子寅辰午申戌为阳;双数为阴,即丑卯已未酉亥为阴。以五行来分,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皆属土。十二地支除了配五行以外,更主要的是配三阴三阳六气。三阴就是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三阳就是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中,出于火与暑基本上属于一类,所以一般不列暑与火,而把火分为君火与相火两种。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其相配的结果是: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丑未太阴湿土,卯酉阴明燥金,已亥厥阴风木,辰戌太阳寒水。
疾病的传变

一、传变的原因与条件

传变,从本质上讲是指疾病过程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层次上,人体各种阴阳失调的复杂联系。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下述两类病变:一是阳气和阴精(包括精血津液)两类物质在不同程度的虚实盈亏变化;二是人体机能的异常。如果侧重从这两类病变各个部分的性质而言,就是关于疾病的各种病埋变化;如果从这两类病变各个部分间的联系与转化而言,就是疾病的传变。所以,疾病的传变也就是疾病过程中各个病理变化的衔接、重迭与转化。

在决定并影响疾病传变的各种原因和因素中,正邪斗争与正邪盛衰状况,是最主要和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它不仅决定着疾病的传变与否,而且决定着传变的方同相速度,并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正盛邪衰,则传变缓慢或不生传变而趟于痊愈;邪盛正衰,则传变迅速甚至在恶化;正邪俱盛,则传变多迅猛、剧烈,但恶化趋势较小;正邪俱衰,则传变缓慢,或处于稽留缠绵状态。疾病的传变,除开正邪相争及其盛衰胜负的原因之外,又是人体内外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约有以下几种:

(一)素质 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气的强弱,从而参与决定发病与传变的迟速。比如,素体阳胜者,一般不易感受病邪,一旦感邪则发病急速,传变较少,病程亦较短暂;素体阳气虚弱者,则易于感邪,且邪易深入,病势较缓,病程缠绵而多传变;二是在邪正相争中,对邪气的从化有重要作用。如素体阳胜者,邪从火化较多,疾病亦多向阳热实证演变,病位一般在三阳与六腑;素体阴胜者,邪从寒化较多,疾病多趋向寒实或虚寒,病位一般偏于三阴和五脏。

(二)地理、气候 地理环境包括地域方位、居处地势以及生活习俗,通过长期对人体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体的地区性素质特点。素质特点对疾病传变的影响,已见上述。气候则包括季节的变迁、气温的变化和雨量多少、湿度大小等多种因素,对疾病的传变亦有密切关系。如《温病条辨》指出伏暑发病及病情轻重就是"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上焦篇36条),其原因是时令主气和病邪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地理环境和时令气候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相关联系,可共同作用于人体及病邪双方,而对疾病的传变发生影响。如以湿热、暑湿一类疾病而言,一般居处高亢干燥或久晴少雨之季,病变多呈热重于湿,且易于化热化燥,伤阴耗津;而居处卑湿或阴雨连绵之季,病变则多呈湿盛热微,湿重于热,且易于伤气伤阳,如阳微湿盛者还可转化为寒湿。
(三)生活状况 生活状况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房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