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
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
研究对象及范围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以粗浅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古代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类比推理、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所指的任何一个脏腑都不单是西医学中某个脏器或某个生理解剖系统,它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特点,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于五脏,气、血、精、津液则是脏腑功能产生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它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性,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与五脏相通,一日的阴阳盛衰与人体阴阳消长相应,因此人与自然界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藏象学说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方药、预防等各个领域,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对杂病的治疗,以脏腑辨证最为常用,而对热性病的治疗,尽管通常采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但同样离不开脏腑。由此可见,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奇恒之腑
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
(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
(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
(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
(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
(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
(9)肝与肾:水生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关系;肝主疏地与肾主藏精相互制约。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10)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肾阳。
2.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