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定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假如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非凡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非凡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把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三)足阳明胃经病证(四)足太阴脾经病证(五)手少阴心经病证(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八)足少阴肾经病证(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除其本经循行与体内器官相连属外,并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发生间接联系,尤其是冲、任、督、带四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分言之,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诸脉要冲,源起气冲;带脉状如腰带,总束诸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脉司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为足少阴之别动脉司一身左右之阴;阳维脉起于诸阳会,阴维脉起于诸阳交,为全身纲维。撰人体脏腑经络有病通过奇经八脉表现出来。
(一)督脉病证(二)任脉病证(三)冲脉病症(四)带脉病症(五)阳跷、阴跷脉病证(六)阳维、阴维病证
经络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具体运用
经络治疗疾病的范围甚广,有较严重的、但限于部分群体的疾病肿瘤等,也有较轻浅、但覆盖面甚广的群体亚健康状态如痤疮、颈腰椎综合症、失眠、便秘、高脂血症、性功能障碍等。上述状态或疾病的调治,无不体现出经络调整的优势。经络理论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归纳起来,最为典型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分经辨证”:即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及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各种病证,进行辨证论治。
二是“循经取穴”:是指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这是针灸治病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强调针灸治疗必按病变部位、病变脏腑的不同来分析和确定属于哪些经脉,然后顺藤摸瓜,选用相应经脉的穴位,这样可避免无的放矢。
三是“药物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对某经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即将其归属于某经的中药学理论。古代医家重视药物归经的理论,了解药物性味而使其各归其经,则力专用宏,疗效更著。在此基础上,还有医家提出了“引经报使”的理论,就是治疗某经病证时加入有关药物作为引导(或称向导),使整个处方的药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经络学说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近年来,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经络病变引起那些疾病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核心力量之一,经络学说在中医中背广泛运用于阐释人体生理机能、人体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诊断和治疗。可以说没有经络理论,中医学就不是一门完整的实践医学技术,尤其是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外治疗法,将丧失理论的指导。
经络病变将从几方面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发一些列疾病
一是经气虚实: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二是经气郁滞:在正常情况下,经气通达则经脉气血的运行畅达。若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等的主要原因。五官九窍,乃五脏之外窍,故经气不畅也常影响到孔窍,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经气郁滞,则现目赤肿痛等;肾之经气不能上充于耳,则出现耳聋等。
三是经气逆乱:经络的气血逆乱,主要是由于经气的升降逆乱,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的上逆或下陷而致病。
四是经气衰竭:经络的气血衰竭,是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至终绝,气血也随之衰竭而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十二经脉之经气是相互衔接的,所以,一经气绝,十二经气亦随之而绝。临床上通过观察经络气血衰竭的表现,即可判断病变的发展和预后。
经络病变引起那些疾病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核心力量之一,经络学说在中医中背广泛运用于阐释人体生理机能、人体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诊断和治疗。可以说没有经络理论,中医学就不是一门完整的实践医学技术,尤其是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外治疗法,将丧失理论的指导。
经络病变将从几方面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发一些列疾病
一是经气虚实: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二是经气郁滞:在正常情况下,经气通达则经脉气血的运行畅达。若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等的主要原因。五官九窍,乃五脏之外窍,故经气不畅也常影响到孔窍,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经气郁滞,则现目赤肿痛等;肾之经气不能上充于耳,则出现耳聋等。
三是经气逆乱:经络的气血逆乱,主要是由于经气的升降逆乱,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的上逆或下陷而致病。
四是经气衰竭:经络的气血衰竭,是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至终绝,气血也随之衰竭而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十二经脉之经气是相互衔接的,所以,一经气绝,十二经气亦随之而绝。临床上通过观察经络气血衰竭的表现,即可判断病变的发展和预后